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

发布时间:2017-09-29浏览次数:117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  

 宋妍 王占仁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目标、内容、方法、功能上高度统一,相辅相成,在各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均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也面临着阻碍各自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任何一方的单独发展都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为此,在二者双向建构的原则推动下,探索双向建构的内部和外部动力条件,推进其耦合与联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

在知识经济创新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确立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然被提上高等教育重要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各自发展的过程和研究状况来看,面临着一些阻碍各自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双向建构”的体系下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以满足学科理论突破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的基础

(一)目标的一致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与时俱进。2017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历史、现实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铸造创新创业人格。引导大学生确立创新创业发展目标,提升人生理想境界,树立合理的创新创业发展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发展潜力和社会适应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完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构建上互为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领域,两者共同的目标指向都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内容的相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当前主要包括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纲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生命价值观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遵守纪律为内容的法治观教育;以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1]173-174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由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决定的。一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这是创新创业教育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育大学生的创业道德,使他们乐于创新,敢于创业;二是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在充分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三是引导大学生将培养的创新创业意识,习得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付诸于实践,将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次。

从内容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确定和实施的,具有政治性和先进性,并随着时代的变化,注重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创新创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社会经济现状而发展起来新的教育模式,同样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共同理想的激励,精神动力的凝聚,道德教育的渗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内容的相通性会更加突出明显。

(三)方法的相容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不断创新发展。包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识方法、分析方法;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活动载体、网络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隐性教育方法;心理疏导、思想转化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等等。在多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和人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继承和借鉴,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创新中不断发展。[2]19-20

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理论知识层面的灌输,也包括实践层面的不断发展。在方法上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日常熏陶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不断参与教育实践中构建创新创业的发展观念、培育创新创业的思想、熏陶创新创业的道德。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将实践感受上升为理性认知,不断评估和调整创新创业目标,进一步在实践中开发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上都从人的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理论灌输外,两者都在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注重理论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增强实效性上发挥着相互促进的保障作用。

 ()功能的相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就个体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将受教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上来,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受教者的社会行为,塑造受教者的个体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通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者来推动社会政治发展,同时通过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确保国家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改善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其主要作用在于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推进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恰当目标、合理价值、合适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性和实效性,共同推进各自功能的良好发挥。[3]129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的原则

(一)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达成来看,都是在促进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发展。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知识,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推进,是高校承载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最具价值的创造潜力予以开发和完善,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探索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二)遵循教育规律与彰显主流价值观的统一

教育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高校“育人”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还包括价值观和创造力的培育。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推动人从内部精神生活角度来适应和认同客观外部世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约束道德失范的行为,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在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创造性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改造物质世界和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精神力量,在个体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正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原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选择,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厘清基本要求,准确把握两者结合的程度和最佳结合点。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论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还是实际问题,都围绕这个核心任务进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复杂多变、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在接受思想教育上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他们更加关注和追求个人的成长,在行为选择上更多依据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要从与其自身成长和利益需求密切相关的现实入手。创新创业教育与当前大学生成长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紧密联系,是推动大学生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教育途径,正是当前大学生真正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既包括当下的实际现实利益的关注,又有长远个人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与全体学生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的动力条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内在驱动因素

1.受教者的个体因素。个体的内在动因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内化性动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关注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调动学生更为主动、更有兴趣地为达成教育目标而承担责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通常是教师主导学习过程,而在双向建构的教学过程中,受教者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在个体因素的调动下,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自己主导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新意义的构建。

2.教育者的个体因素。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建构任务的教师与以往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仅要交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的必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明确创业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愿望,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最终落实到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创新创业行动中。因此,作为教育者的个体因素,是影响双向建构的关键动力因素之一。在双向建构的思想下,教师面临的问题既要考虑教什么,更要考虑让学生怎么做。教育者的角色不是消极地展示所要传达的信息、改正学生的错误并展示其教学技能,而是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情感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引导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对事件和现象进行新的思考,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获取成长和发展。

3.高校内部因素。从高校内部因素而言,理念的转变是先导。需要在学校各级层面达成将双向建构的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共识。在双向建构中,教育的目标是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让学生置于非结构化学习过程之中,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设定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习情境是双向建构的动力要素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远离知识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的学习和真实环境的实施相去甚远,而双向建构的推进,学习和实践不再脱离,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实践,创设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知晓寻求知识并积极参与实践的课程状态。这样的学习情境需要课程设置、基地建设、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等动力因素的推进。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的外部促进因素

1.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依据和动力条件,要求高校一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培养具备较高综合实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软环境,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本科教学中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回应社会发展诉求,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社会职能。

2.推动构建实施的社会条件。教育所处的社会条件是推动教育实施、达成教育效果的重要外部因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期待和认可;二是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切实可行地为教育体系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建构是顺应国家发展要求,尊重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的教育实施体系,教育效果和发展方向深受国家社会政策导向和社会整体氛围的影响。政府相关政策、企业对接高校资源、社会舆论导向、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是推动两者双向建构的重要外部促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体系的实施进程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忠军.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机结合[J].光明日报,200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