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飞、马素伟: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浏览次数:291

(朱飞:江南大学副研究员)

  话语是人与人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最常见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通常依靠和使用语言与大学生进行对话交往,运用话语说事说理,促使学生生成正确的政治思想与理想信念。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常常困扰并让辅导员倍感无力的是:用角色赋予的职业话语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沟通日益困难。辅导员“苦口婆心、千叮万嘱,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画面经常显现[1],以致辅导员尽管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甚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2]。鉴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话语低效以及辅导员话语弱化的现状,学界迫切需要对造成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根源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探寻打破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应对之策,以期改善辅导员话语境遇。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特征

  话语是连接辅导员和高校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以“话语”为交流媒介,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与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高校其他教育活动的主体相比,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特殊性,赋予了其话语的特殊性。

  1.辅导员话语霸权与话语缺失并存。优势地位往往带来优势话语。对辅导员而言,其在高校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话语霸权”与“话语缺失”在其身上都有体现。首先,对学生而言,辅导员处于“师者”位置,他们不但是问题的裁判者、知识的拥有者,还是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考核的评判者。学生作为被评价者、被教育者,通常处于受控制的“听者”位置。享有优势话语权的辅导员无形中可能忽视了学生的话语表达。然而,辅导员也还面临着“话语缺失”的局面。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管理者,辅导员在高校系统内部都处于尴尬的“边缘地位”。作为教师,缺乏学术话语权;而作为管理者,辅导员处在学校行政系统最基层,缺乏行政话语权。与此同时,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自身素养不够等问题,也都制约了辅导员的话语表达,这些是造成辅导员的失语或话语无效的原因。

  2.辅导员话语依附与话语隐匿并存。从话语权来源来看,辅导员能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源于法律法规的文本授权,具有显著的他赋性特征。因此,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将不得不依赖于国家的规定或其他权势话语。在具体话语表述、话语传达时只能转化为“国家规定”、“上级要求”抑或“学校规定”等词语。此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还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内容受时事政治影响很大。通常辅导员要表达的话语内容都是既定的,这就使得辅导员话语具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而由话语依附带来的则是辅导员对自己话语的隐匿。由于话语内容的依附性,使得辅导员尽管在不停地发声,然而这些言语并非完全都是辅导员个体真实的思想反应,更多的情形下只是机械地传达上级的指令。

  3.辅导员角色话语与个人话语交织。首先,作为思政工作者,辅导员的话语通常会彰显出政治性、思想性、道德性。其次,作为管理者,辅导员还必须负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安全健康、文体活动、困难补助、评奖评优、就业指导、宿舍管理等,因此其话语还具有事务性、琐碎性特征。而辅导员又是处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工作之余还可能是学生的贴心朋友、伙伴或兄长,此时的话语交流更多的呈现出生活性和交际性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通常无法清晰而有效的区分这种角色扮演,即严格地将教师、管理者与知心朋友三种角色区分开来,辅导员不得不交叉使用角色话语和个人话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话语困境

  1.“话语权力”配置失衡,弱化辅导员话语地位。话语、知识和权力如同素异形体,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没有话语就无法构建知识,权力也就难以表达”[3],现实话语的实践还通常隐喻着各种权力的运作。在高校教育话语体系中,一类是由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权势话语,一类是由学术研究者制造的理性话语,还有一类则是由实践教育者所发出的个人话语[4],辅导员话语则是典型的个人话语,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隐喻的权力”。高校辅导员虽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然而这一双重身份又导致辅导员在高校话语体系中通常处于尴尬的“边际人”境遇。首先,相比管理者的权势话语,辅导员虽也是管理者,但位于学校党政管理体系的基层,被赋予的权力有限,辅导员只能依附或追随权势话语,通过仔细揣测权势话语背后的意图,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出有限的声音。在此背景下,辅导员的个人话语基本上被管理者的权势话语所覆盖。其次,相比研究者的理性话语,辅导员虽也是教师,但很少开堂授课,仅承担十分有限的思政课教学,再加上学术水平不高,致使辅导员掌握极少的专业话语权,其个人话语被理性话语贬抑和淹没。“话语权利”的配置失衡,导致当前辅导员话语在话语权格局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成为“人微言轻”和“身轻言微”的真实写照。最后,招聘门槛偏低、薪资待遇低下、发展空间狭窄等更是加剧了辅导员的弱势话语地位,其工作难以被外界肯定和认同。

  2.“青年话语”大放异彩,挑战辅导员话语权威。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有力地催生了广大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公民意识的觉醒,他们渴望个性解放。作为时代的先锋,青年学生已经日益厌倦了传统的“灌输式”说教,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尝试不同的体验和刺激。但同时,这些青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尚不成熟,容易激动和盲从,“愤青”即为典型代表,他们敢于发表一些极端化、偏激化的思想言论。借助网络媒介,青年学生往往敢于“发声”,甚至将矛头直指权威、直指辅导员。此外,在快速发展面前,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元,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和辅导员,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尤其是年青辅导员话语权威遇到挑战。特别是面对一些从未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辅导员和青年学生往往处于同等的问题情境,辅导员如若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判断力,而又希望通过灌输的方式强行向学生输送思想理念,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抗拒和逆反。

  3.“话语环境”喧嚣嘈杂,增大辅导员话语难度。伴随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社会由此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自由言说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各种新媒体也得以成为青年学生尽情表达的新空间。在此空间,各种信息、话语以“核裂变”模式进行着信息传递,青年学生的无数的话语也得以自由地表达,辅导员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话语挑战。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所要面临的话语语境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受西方敌对势力的蛊惑,一些反动的、庸俗的、小道的消息充斥着网络,影响着青年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同时,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一些大众传媒为了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也无底线地对传统、经典、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进行肆意的解读、拆解和恶搞,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因此,不管是总量还是频次,辅导员话语都难以同当下大量的超高频次的形象而又生动的网络话语相抗衡。[5]喧嚣浮躁嘈杂的网络话语环境,已经淹没了辅导员的话语声音。

  4.“中心话语”影响强劲,留给辅导员话语表达空间小。近年来,高校内部的话语格局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受到其他话语的冲击,不断被高校内部的其他话语挤压,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下滑。就其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由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话语投注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上,致使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弱化、甚至是淡化态度。另一方面,对高校而言,“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因此如何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如何做大做强科研往往是学校的中心主流话语,这些话语掌控着高校各项事务的“发表权”、“审核权”和“解释权”。此外,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做好对政治话语、官方话语的宣传贯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时不得不转化为政治教育话语,这也无形中挤压了辅导员话语表达的空间。

  5.“话语营养”汲取不足,造成辅导员话语内容贫瘠。自我国政治辅导员制度诞生起,是否善于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就是评判辅导员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回首历史,那时辅导员的话语内容贴近当时形势,贴近学生实际,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让人遗憾的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成效并不十分令人如意。一方面,话语内容本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理应用新的话语来表述。然而,过去许多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强大战斗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未能及时被赋予时代气息,传统历史上富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未能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工作领域的扩散、事务工作的繁琐,使得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日趋平庸。现今的辅导员工作职责由传统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延展到文体活动、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诸多领域。工作的日益零碎化,无形中冲击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辅导员不但无暇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语言内容、汲取“话语营养”,而且还忽视了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从而导致“辅而不导”。

三、破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策略选择

  1.从外部层面解决辅导员话语困境。第一,改变话语格局,重塑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地位。首先要改变现有的话语次序,平衡高校内部的话语权力结构。赋予辅导员敢于、勇于说话的底气,也就是要在对辅导员的话语地位和作用予以肯定的前提下,赋予、重构辅导员相应的话语权力,即不管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管理者,辅导员都是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有相应的话语权力。其次,要明确辅导员的话语地位,通过多种渠道、具体制度来保障辅导员能够自由表达。为此,要认真贯彻依法治校的政策,严格教育法规办学,给予辅导员更宽的话语空间,使得辅导员能够畅所欲言。再次,要唤醒辅导员的话语意识,使其能够主动留意自己的话语角色,提高自己的话语价值。辅导员必须意识到自己在高校教育话语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反思过往的话语定位及其对行政话语、理性话语的依附。缺乏辅导员自身的主动参与,就无法维护平等的话语权力。

  第二,强化话语支持,改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境遇。一要提高辅导员岗位地位,形成辅导员是优秀教师群体的社会共识,使辅导员成为一个可以有为、能够有为、大有作为、为人认可的职业。通过地位的提升、形象的改善,增强辅导员的从业自豪感,促使辅导员乐于言语。二要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重新理清辅导员工作职责,严格限制事务性工作范围,严格足额配备辅导员,实现辅导员事务工作重心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位回归。三要重塑辅导员工作机制,严把辅导员用人关,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鼓励和创造条件让辅导员潜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四要保证辅导员切身利益,认可辅导员的劳动,关心辅导员生活,提高辅导员薪水待遇。

  第三,消解话语霸权,重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机制。没有对话,便不可能实现话语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大打折扣。过去,相对青年学生,辅导员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青年学生只能被动地倾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应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因此,要着力消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所独有的“话语霸权”,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话语秩序,将学生的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个体,融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与辅导员进行平等的探讨、交流。鉴于此,辅导员首先要学会转化话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能彰显交互性,彻底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其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尽可能用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视角去理解学生所作所为,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隔阂和对峙,否则即便是再丰富、再具有时代感的教育话语也会在辅导员的话语霸权下失去生命力。

  2.从内部层面解决辅导员话语困境。第一,提高话语素养,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同任何话语一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言语表达出来的,因此,辅导员还必须有“能说会道”的能力。辅导员必须拥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业务素质以及相关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话语思想交流。为此,一方面要持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加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教育规律的精准把握,使其能够理解、吃透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和规则话语。另一方面,要促使辅导员自发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话语能力,通过持续学习,努力扩展学科知识、经验知识,同时要增强媒介意识,熟悉网络用语,提高媒介话语应用能力。此外,还要适当分解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为辅导员话语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第二,挖掘话语资源,丰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直接关联着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为此,辅导员必须努力拓展教育话语的知识来源,着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首先,辅导员要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中去挖掘话语资源,在摈弃过时传统陈旧话语的同时,把握话语内涵,通过与现实条件的有机融合进而重新阐述其意义。其次,辅导员要学会借鉴我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过赋予其时代特色,保持其旺盛的话语生命力。再次,辅导员还必须学会对政治话语、权势话语进行挖掘和转换,将这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和规范转化为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信念,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心共鸣。最后,辅导员要学会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大众中汲取资源,提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生活话语更契合学生的心理与社会需求,更易于被青年学生接受,故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深深扎根于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从学生关心的情感生活、网络生活、现实社会等出发,融入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从而增加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提高话语艺术,转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缺乏形式多样、素材鲜活的思想教育话语表达,谈心谈话的交流过程必然是索然无味,这不但与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单调生硬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抵触。鉴于此,辅导员一是要强化话语表达技巧训练,增强话语表达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越是通俗易懂,就越容易达成教育目的,理想信念就越容易“内化”到学生心中。二是要研究话语策略,妥善地处理好思想理论的抽象与教育话语的形象之间的关系。学会巧妙地完成话语转换,要能够有效地将生硬的权势话语、政治话语、制度话语、工作话语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富有人情味的个人话语,将看似抽象枯燥的价值观念、理论认知潜移默化地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内在价值取向,并外化为行为。三是要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本着“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题(政治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明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文本话语、口头话语、网络话语以及实践话语与青年学生进行交互参与式沟通,同时果敢地借鉴和使用时下盛行的社会话语,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过程中。(编辑:于建贵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王胤.提升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交际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用语的语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3).

[2]王卫东,冉杰,胡潇.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

[3]杜鹏.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高校辅导员话语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4]胡福贞.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5]冯永泰.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境遇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9,(2).

(文章选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