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网站  理论园地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发布时间:2021-03-15浏览次数:744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廖志诚

关键词群众路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乡村全面振兴

20189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国12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工作以来,经过试点工作阶段的经验总结,已于20199月进入全国推广阶段。各地想方设法出实招,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出实效,涌现出一批典型样板,如广东广州市从化区西河村、福建上杭县古田镇等。但是也出现了千站一面、有名无实、重表轻里等现象,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只有牢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保持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壮大了革命力量,保证了革命的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优良传统仍然是党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法宝,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农村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具体举措,还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中不难看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是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根本原则。我们应当始终牢牢坚持,切不可有丝毫的偏离。

一切为了群众,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老百姓普遍对于文化生活有较高要求。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显示,早在2006年,“业余娱乐生活”就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第一要素。然而,由于“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大量存在,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事业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影院、音乐厅、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体育场所和设施的满意度均远低于城市及小城镇居民,因而给“垃圾文化”留下了可乘之机,这些腐朽有害的“垃圾文化”不仅抢占了农村文化市场,严重败坏了淳厚的乡土民风,还滋生出罪恶的温床,极大地毒害了农民的身心健康,给农村增添了不安定因素。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搭建完善的平台体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市场,以抵抗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对群众的侵蚀。这些平台体系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家出资建设的遍布乡镇、村的多层次文化、传媒设施,如学校、文化站、电影院、青年之家、农民夜校、农民俱乐部及阅览室、报栏、宣传栏、5G网络系统等;二是农民创办的茶楼、戏社、乡土剧团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团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开展以“育新人、树新风”为宗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中,教育和引导农民自发改造精神世界、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改变陈规陋习,提振精气神、共创美好生活。

一切依靠群众,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体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是我们党的事,更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只有充分发挥各地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就要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当地百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当地百姓的主体意识,从关心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做起。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力量源泉,“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物质生活需要作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需要,应当首先被肯定和满足,但是,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目标的高级动物,人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的方面,“只有精神生活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将愈加凸显。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开展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寓于其中,吸引当地群众广泛参与,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从而使自身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家园更加美丽。

从群众中来,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加强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社会实践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占地面积大,农民人口数量多,各地农村发展还不平衡,所以,不同地域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需要也不尽一致。因此,不同地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开展活动时切不可相互照抄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应当一地一策,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工作方案,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到群众中去,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要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广泛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根据《意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动员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农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服务对象,生活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实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以农民需要为出发点,立足于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采取符合农民和农村实际的手段和途径,有的放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

基于此,我们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一是要用好语言文字工具。语言文字是传情达意的最基本形式,是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最重要手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学会运用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语言文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确保农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学着做。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是调动农村干部群众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因地制宜开展主题鲜明的竞赛活动、公益活动、休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活动中,使得农村的干部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三是要用活媒体宣传手段。媒体宣传是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在新媒体时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巩固农村传统宣传阵地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宣传教育功能,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宣传材料,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的精准推送。四是要完善各类管理手段。管理是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把文明实践活动的内容寓于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和生活管理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农村干部群众的行为,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廖志诚,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基金项目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项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内涵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201908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首页-马克思主义-原创)

http://www.cssn.cn/mkszy/yc/202102/t20210202_53092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