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网站  理论园地

关于排除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心理障碍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4-05-15浏览次数:310

 【作者简介】郑又贤,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最重要任务。近年来,大学生的邓小平理论教育固然已取得重要成效,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兴趣还不够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逆反心理、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和片面追求眼前实惠的急功近利心理。只有从根本上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心理因素在邓小平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影响
    邓小平理论教育,是向大学生进行科学理论意识的灌输、影响和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这不但需要大学生理论意识的共鸣,而且需要大学生心理上的主动呼应。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社会心理则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尽管二者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但又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社会心理是理论意识的基础,理论意识是对社会心理的提炼和概括;对于具体人来说,不同的心理状况还会造成学习或接受某种理论意识的不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健康的心理,很有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某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理论意识又高于社会心理,可以能动地引导社会心理,并通过社会心理发生广泛的社会作用。在现实的理论教育中,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出现,只有善于运用先进的思想或理论体系去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才能不断优化社会心理,提高理论教育的质量或效果;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的思想或理论通过健康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
    根据广泛的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在邓小平理论教育中起码会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之前,大学生就已产生对邓小平理论的某种特殊情感倾向。
    学习理论或追求知识,不能没有情感,也不应该盲目地排斥一切情感因素。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学习邓小平理论也是如此,同样要有一定的感情,否则就不会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不会付出持久、不懈的努力。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同的心理会造成对邓小平理论的不同的情感倾向,从而也会带来不同的或是促进、或是阻碍的影响。
    在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形成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主要表现为:由于前期社会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们对于已经被实践证实并将继续被证实的邓小平理论,尽管尚未深入、系统地学习,但已经从心理上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来认同;从而在情感上,对学习邓小平理论抱之以追求真理的热忱。有了这种心理和情感,大学生就可能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在科学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上狠下功夫。
    与此相反,非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的扭曲情感,则主要表现为对邓小平理论学习的盲目排斥。有的大学生一开始就有着“邓小平理论不是科学”的成见,从而不想学习邓小平理论,甚至厌烦接受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更没有以追求科学的精神去战胜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这是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引导中要加以努力消除和克服的。
    此外,无论是倡导健康的心理和情感,还是消除和克服消极的心理和情感,都要注意不能以一种新的盲目性来代替旧的盲目性。我们固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认同邓小平理论的心理或情感,但不应该以宗教式的盲目认同作为最终目标,而要尽可能使之建立在理性启发的基础之上。因为宗教式的、盲目的心理或情感,一方面经不起冲击,容易动摇,难以持久;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极端化的倾向,不图深入理解,不利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挥。这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极少有人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面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2]如果只停留在对邓小平理论的宗教式的盲目认同上,就有可能犯“多走了一小步”的错误。这种情况之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中不是最主要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存在一种误解:既然前提是认同邓小平理论的,这就是“小问题”,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认为“大学生们能有这种倾向就是很不错的”。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国曾经有过对毛泽东同志、毛泽东思想盲目崇拜或信仰的教训,其后果决不可等闲视之。
    第二,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学习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
    对于邓小平理论,不但要从整体上持有认同的心理和情感,而且要在心理和情感上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学习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由抽象情感向具体情感的转化,若没有这种转化,前者的认同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因为,有的人对邓小平理论只是抽象肯定,或只是在总体上持认同的态度,甚至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愿意把它进一步转化为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不会真正弄懂邓小平理论,也谈不上以健康的心理或情感去认同或肯定邓小平理论。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不但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当成是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而且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的具体观点或理论。这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对邓小平理论持有整体的认同情感,既认同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意义,又认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和价值性;另一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情感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反对把这种情感绝对化,特别是要反对因这种情感而僵化地看待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具体观点或结论,从而影响人们适时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种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消极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真理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一,在某种心理作用下,有些大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拒斥学习邓小平理论,但不是以追求科学的价值取向去学习,而纯粹是为了应付教师的点名和考试,或是为了得到毕业所必需的学分。在大学生中持有这种价值取向者为数不少,它完全背离了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初衷。其二,在某种心理的作用下,有些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愿刻苦钻研,不求在把握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上狠下功夫,而是死记硬背或浅尝辄止,所以到大学毕业时就大多还给老师了,从而大大影响了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其三,在某种心理的引导下,有些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包括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不联系中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学习邓小平理论,从而也无法真正弄懂邓小平理论,无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学而不用,即学习和实践相脱离,学习和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相脱离,致使邓小平理论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第三,在面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困难或问题时,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意志调适能力。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复杂的科学理论体系,要真正运用自如地掌握它,决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影响人的意志或毅力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不但需要通过理性的思想教育来引导,而且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来支撑。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中能够保持强盛的学习动力,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善于自我调适,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而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大学生,就缺乏这种意志的自我调适能力,学习不求甚解,取得一点成绩,就趾高气扬,骄傲自满,其结果必然走下坡路;而一旦遇到些微的困难或问题,或稍稍付出一点辛勤的劳动,便叫苦连天,畏缩不前。显然,这是很不利于大学生学好邓小平理论的。
    以上只是就最主要的方面,来说明大学生心理因素对邓小平理论学习或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彼此各异,实际所出现的情况远不限于这些。所以,要想有效地提高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客观效果,一定要认真地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这种心理素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克服
    当前,在大学生中仍有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学习,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逆反心理。邓小平理论的教育或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受到这种心理的干扰,但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的教育或教学中所出现的逆反心理略有不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特别是原著,所阐述的道理相对比较深奥,而且经常是从当时所处的特殊背景、针对特定的论争目的出发的,甚至在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因为斗争任务的不同而可能出现不一样的说法或观点,再加上现今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客观上给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而邓小平理论就不同,无论是原著或原理都相对比较通俗易懂,大学生对其逆反心理大多不是针对其中论述的不确定性来发挥的,而往往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反差上来寻求支持的。
    在邓小平理论教育或学习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针对高校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作为大学生必修课来开设,有些学生认为这“没有必要”,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厌烦、焦虑或拒斥情绪。
    大学生关于没有必要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看法,不是在开设之后以实践检验为依据的,而是在开课之前已经先入为主地形成的。这首先是根源于大学生对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的逆反心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某些偏见的影响,有的学生对一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存在着拒斥的态度,所以对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课也存在着类似的逆反心理。其次是根源于对中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不了解,没有看到这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实际上,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与其国家制度或性质相适应的办学或教育措施。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但在中国发展教育事业,若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同样是行不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3]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3]在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正是坚持上述原则的。再次是根源于对大学生历史使命的错误认识。在许多学生看来:“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而且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他们关于上大学目的的关注点是个人,以及有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能力、本领的增长,而不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和发达。所以,他们把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这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其急需的课程,看成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最后是根源于对国外教育的无知。有的以为,开设这种政治理论或德育课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做法。其实,国外也从来就有,只不过名称和形式略有不同罢了。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的“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机构或组织,都曾等得到官方的资助或肯定;约克郡大学的政治教育和道德研究中心,其重要职能就是要通过研究,向学生进行更有成效的政治和道德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上述逆反心理,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邓小平理论教育过程是知情意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使我们的教育或引导更有成效,首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情感上认同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邓小平个人经历和革命风格是分不开的。通过了解邓小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光辉的一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情。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成功地描绘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禁锢,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问题的邓小平理论。要让学生在了解邓小平同志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时,加深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并增强对邓小平理论的贴近感。在这种情感诱导的基础上,再施以邓小平理论的认知教育,造成知、情、意的相互促进,就能更有效地纠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如果对教育者有比较深的感情,或者说关系比较融洽,思想和心理的沟通也就比较容易,发生共鸣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中,作为教育者要注意摆正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平等相待,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一定的机会同自己开展思想交流,甚至不妨成为学生逆反心理“渲泄”的对象,尔后再伺机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加强情感联系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特点,对其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的办学思想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性质,启发学生把思考问题的立足点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之上。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高校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大影响,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会向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校教育也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此,如邓小平理论同志所说:“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3]
    二是广泛开展当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目前,各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无须讳言,效果还不够理想。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或责任感?许多学生的观点是不明确或不正确的。在他们看来,“上大学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上大学的学费是掏自家的腰包交的,学完后当然也是为了给自己谋出路的”。至于将来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他们考虑不多。所以,加强大学生的使命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要与此相应地抓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启发其更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更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而也更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是加强对国外政治或道德教育模式的评介。现在,不少大学生对我们开展政治或道德教育,包括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左”的表现,是“庸人自扰”。我们要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政治或道德教育具体做法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决非“中国特产”,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并加强对国外做法的评议,进而在进行国内外做法的比较中,肯定中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二,针对我们把邓小平理论看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有的大学生总是以某种怀疑或否定的眼光来看待邓小平理论,往往先入为主地把它看成是“非科学的东西”。
    怀疑或否定邓小平理论科学性的逆反心理,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整体上怀疑和否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另一种是从具体观点或结论上怀疑或否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这两种逆反心理都是非理性的,不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而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而是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而对其产生的本能排斥。导致上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可能是某些大学生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逆反心理的折射,并非单独针对邓小平理论;也可能是社会上或校园内某些成见的传播,而在某些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的“积淀”;还可能是由于邓小平理论不同于一般科学体系的特殊表现形式,尤其是刚开始往往通过邓小平同志的谈话或讲话存在和起作用,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机械排斥;等等。
    要引导大学生纠正上述逆反心理,最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说清以下几个道理: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坚持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由150多年的世界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所证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前程,特别是在这个进程中所出现的曲折和困难;而且要说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自觉选择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要通过历史事实说明,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还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否则就难免走弯路、受挫折。
    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时代主题已经改变,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挑战,这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条件。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也就是以实际行动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发展到邓小平理论,才能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和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邓小平理论科学性和完整性的统一。邓小平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它有特定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自己特定的基本问题——回答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些大学生怀疑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讲话”或“说话”,只是一种表达思想或理论的方式,而非邓小平理论体系本身。邓小平理论体系是通过《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以及“十五大”报告等中共中央文献所作的系统概括或阐述表现出来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4]
      三、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大学生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及其消除
    在邓小平理论教育中,有些大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邓小平理论虽然也是一种知识,但它首先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和起作用的。所以,有些大学生在淡化意识形态心理的驱使下,对邓小平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程度不同的厌烦情绪,从而大大影响了邓小平理论教育或学习效果的提高。
    要消除大学生淡化意识形态的求知心理,必须尽可能让学生明白如下几个道理:
    第一,科学知识应该包括意识形态性的科学知识,否则,人们的知识将是不全面的。
    科学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知识,应该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和认识主体自身发展的能动反映。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关于这些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狭义的科学知识,是相对或区别于哲学而言的。上述除了对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反映的哲学之外,都属于狭义的科学知识。
    无论是哪一种科学知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是社会意识。在社会意识中,除了直接反映自然界的自然科学以及一般的语言学和逻辑学之外,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的社会意识,基本都是对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都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但这种意识形态性,并没有改变哲学和社会科学等社会意识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从而不能把它们从科学知识的范畴中剥离出去。大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理所当然也应该包括这些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否则就是片面的,也谈不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现在仍有一些学生、特别是理科系的学生,认为意识形态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它“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始终是我们党、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5]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5]我们不可想象,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如果不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又如何称得上是真正“有知识”的人,如何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呢?
    第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明显。
    固然,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对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造成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往往能够以物质成果的形式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这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性的知识所难以比拟的。但是,后者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前者。一方面,从其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来说,哲学、社会科学等具有自然科学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6]在这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中,就包括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光靠自然科学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而主要应依赖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对劳动者的武装。另一方面,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6]在哲学和社会科学指导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可以起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在今天这样一个正处于伟大变革之中的中国,没有哲学和社会科学,要取得预期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邓小平理论集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时代性于一体,是大学生求知中不可缺少甚至是首要的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涵盖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首要的特点是具有意识形态性,即是直接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或理论体系;其次具有科学性,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国情,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未来趋势,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再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紧扣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贴近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最直接,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指导意义也最大。正因为如此,“讲学习,主要是学理论,学知识,学科技。首先是学理论。”“在当前,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重要。”[7]当代大学生要在社会立足,就要认识中国的国情,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也应该学好邓小平理论。在高校中,之所以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两课”教育的中心内容,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视为大学生必修的第一课,正是由邓小平理论的特殊重要性决定的。
      四、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大学生追求眼前实惠的急功近利心理及其纠正
    在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追求眼前实惠的急功近利心理。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由于邓小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来赋予人们以实际影响的,而且首先是以改变人们观念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立竿见影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物质实惠,所以有些学生对学习邓小平理论兴趣不大,往往持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尽管各高校现在都把《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这纯粹是“额外负担”,只是为了拿学分和毕业文凭才去学习的;有的学生并没有把这种学习看成是提高自己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想通过刻苦钻研来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而是平时不用功,临考死背书,当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二,有些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是持之以恒,而是时冷时热,不求“厚积薄发”,而是乐于“现炒现卖”。一般说来,学校抓紧时就会“热”一阵子,过后便会“冷”下来;遇到上头检查评比时就会“热”起来,一旦检查团一走又会复归于“冷”;接到考试时会大“热”一番,考完后就会大松一口气;需要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时会“热”访邓小平理论,在写成之后又难得一顾。总之,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学,不求甚解,现学现用。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
    第三,有些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内容上也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现在用得上的就学,现在用不上的就不学,不是力求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而是喜欢断章取义,用其一点,不顾其他。这在学生写论文或相关发言稿时,是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例如,有的学生在谈到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搞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8]的论断时,认为这说明邓小平同志“反对任何争论”,但这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主张的“真理越辩越明”相违背;有的学生还因此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对任何事情都不要争论,甚至也没有必要弄清其是非对错,只要干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本意的。因为,邓小平同志在讲“不搞争论”时,是有具体针对性的;当某些重大问题一时搞不清楚或不容易统一认识时,特别当有相当一部分人思想一时还跟不上时,不搞抽象的争论。邓小平同志曾经谈到“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搞农村改革,“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正是由于许多人认识还跟不上,而且一时也难以通过争论来解决,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不要搞争论”。否则,“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8]那不争论是不是就不论是非对错了呢?不是。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大胆地试,大胆地闯”[8]。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检验是非对错。“对了,放开;错了,纠正”[8]。一旦把邓小平同志说话的前言和后语补全了,他关于“不搞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的说法,就同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不矛盾了,而且也不是要人们放弃必要的是非和对错的判断。
    要克服大学生在求知或学习中的急功近利心理,我们应该着重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
    首先,我们要让大学生明确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帮助学生解决一时一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在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帮助其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懂得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反对离开这个最大的实际或国情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要帮助其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基本问题,一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能成为空谈。至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不能在邓小平理论中直接找答案,而应该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或基本思路,然后再通过由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的相结合,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思路。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特点。邓小平理论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属于思想建设范畴。就其直接作用来说,主要是对受教育者造成思想或观念性的影响,旨在塑造或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而且,邓小平理论教育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其作用的效果却往往是带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所以既要重视让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客观效应,又要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短平快”效益。
    再次,要启发学生更加自觉、持之以恒、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复杂的科学理论体系,如同其他各门具体科学一样,是需要花大气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要像追求真理那样自觉而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决不敷衍了事;必须重在平时下功夫,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持之以恒,反对浅尝辄止;力求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理论,谨防对其断章取义,恣意歪曲。只有这样,学习邓小平理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N].人民日报,1995-11-25.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