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福建日报》报道我校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成果

发布时间:2012-04-24浏览次数:709

     4月18日,《福建日报》第12版科教版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专家型”辅导员从这里走出》为题,报道了我校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工作成果。全文如下: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专家型”辅导员从这里走出

记者 林姗

 

刚刚结束的由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培训,在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黄美凤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作满三年以后,她第一次重新坐在教室里当了一回学生。在聆听了来自全省各大高校的知名专家开设的专题讲座后,黄美凤自言“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获了知识。”

 

学科建设支撑基地

 2007年7月25日,福建师大成为教育部首批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一。

“基地的成功申报与成立,是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为支撑,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培养人才等方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苏振芳教授告诉记者。

据悉,福建师范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省级重点学科。早在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就申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批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获得成功。同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该博士点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博士点。

福建师范大学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配备了33名教师,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占教师总数的36.3%。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及重要方向课程均配备2名以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或高学位教师授课。

据介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全国首届百名“两课”优秀教师,有省优秀教师和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有省级、校级教学名师。最近5年以来,基地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34部、教材30部,发表论文1300篇;科研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

 

学位教育与项目研究并举

在完成硕士论文的过程中,思考越深入,遇到的困难就越多,诸如如何选题、表述观点、组织篇章、选择参考文献等。指导老师余歌春教授以宽容和智慧,引导我自己去‘悟’,朝独立、创新的方向发展,使我深深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功力。”原闽江大学辅导员叶善青回忆起在师大进修的岁月,依旧心怀感激。

叶善青深深体会到,要完成硕士论文必须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与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必须具有学术深度和理论广度。“从师大毕业后,我连续组织课题组中标并顺利完成了省教育厅社科课题《利用手机媒体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精细化探究》、《新时期我省高校辅导员信息素质研究》等,受到好评。”

三年来,为解决以往高校辅导员入职时专业背景多样,学历学位不高,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问题,基地承担了面向高校辅导员的学位教育工作。 

苏振芳教授认为,学历提高与其知识水平、自我成就动机、独立意识、批判意识,研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呈正相关。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其学历提高是一个必要条件。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需要走“高学历”、“专家型”道路。

通过学位教育与项目研究并重的举措,让有着丰富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校辅导员,学会自觉、系统、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学会面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予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年来,基地完成博士培养6人、硕士培养132人。大学新生配备朋辈辅导员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状况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欠费问题及对策研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视野下的医德教育研究等来自工作一线的选题,体现了辅导员专业化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专题讲授与实训教学并重

“林榕发教授是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他在国医堂坚持门诊,在学校长期接受学生的咨询,还曾参加过汶川地震心理危机干预。正因如此,他讲课时许多实例信手拈来,通俗易懂,让人感同身受。”  

“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是我们对基地课程设置的感受。举个例子,高校辅导员是否具备心理学知识、能否熟练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辅导员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林榕发教授的美食课程对我们辅导员来说,就很有实际意义。”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师林涛说。

“万事开头难,因此,在上岗前,要给辅导员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传授科学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使辅导员在正式开展工作前做到心中有数、运筹有方、谋事有略、进退有度。”福建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永苍说。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上岗了。然而到了岗位上,却无法胜任高校辅导员工作。因为,高校的职前培养,从理念、课程到教学模式,都与职后辅导员的培训严重脱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再也没有其他涉及辅导员工作的课程了。这样的教育课程无法培养出在职业观念、职业素养、职业感情,职业技能等方面合格的高校辅导员。”苏振芳教授告诉记者。

专题讲授与实训教学并重,使研修培训的内容丰富了,研修培训的实效性明显提高。

在基地,学科理论专题讲授少而精,多互动,引入案例教学,增强针对性,有利于增强辅导员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及时发现新情况、新动向。

而实训教学体现了学科的应用性,岗前班的新生心理调适模拟、骨干班的突发事件处理基本程序操作以及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等,使受训辅导员既体验实训过程,又掌握实训要领,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能力。

 

交流学习与主题考察合一

“在复旦大学的学习考察,让我看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形式,比如在宿舍楼门口和走廊的墙壁上设置各类文化宣传栏,在宿舍楼内设置各类党团活动室、图书室,设置住楼辅导员,办爱心超市并颁发捐赠证书等。所见所闻激发了我的工作灵感和热情。回校后,我结合学院实际,积极开展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宿舍楼内进行了墙体文化建设,设置了党团活动室、图书室、考研工作室和心理咨询室等,积极组织各类爱心捐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福州大学辅导员夏钢说。

基地组织培训班学员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培训基地互访,学员们感受了复旦大学在学生活动区开展宿舍文化建设、辟“望道书阁”引导读书、办“爱心超市”践行回报社会等创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开放办培训是基地研修培训的基本思路。除了开放建设基地研修培训师资库外,组织学员开展省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交流学习,开展省外高校主题考察,特别是兄弟基地之间的学习考察,是开放办培训研修的重要途径。

“每一次主题考察都为受训学员对创新辅导员工作的渴求提供实例借鉴和灵感,进一步认识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大有可为,而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有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善于把国家的政策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永森教授告诉记者。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基地应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式,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促进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成为辅导员加油充电的大本营。”苏振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