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网站  理论园地

刘宏达:理性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创造运用与价值提升

发布时间:2017-09-29浏览次数:191

新媒体通常是指“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①,如人们常用的“两微一端”( 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 等。当前包括新媒体在内的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指出的那样: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②而如何正确地引导这种改变,即如何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去改变,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运用新媒体的价值所在。

对于新媒体运用价值的认识,往往存在两种认识维度: 一种是工具理性,即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或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合理性,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工具运用的精确性和规范性等;另一种是价值理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新媒体的目的、意识和价值等的合理性,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追求新媒体运用价值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从理论上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基础和前提,并体现着价值理性的要求; 另一方面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目标和归宿,并为工具理性提供动力保障。但从实践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新媒体的运用中往往存在片面追求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如对新媒体简单化、功利化、形式化地使用,事实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等。因此面对新媒体运用的热潮,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理性回归,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新媒体的运用,既坚持工具理性,不断扩大对新媒体优势的创造运用,又坚持价值理性,不断促进对新媒体运用的价值提升。

一、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的价值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③,而新媒体运用的价值在于如何促进和实现这种统一。调查显示,当前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实现之间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新媒体的运用普及率越来越高,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上网,94% 的大学生使用微博或微信④,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有新媒体公众平台,有91. 5% 的大学生知晓所在学校的新媒体公众平台等⑤;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偏低,如有57. 8% 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为“一般”、“不大满意”或“不满意”⑥,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必须面对客体行为中不断出现的网络行为失当、网络诈骗犯罪、网络错误舆论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来理性思考“如何用好新媒体”这一时代课题。

(一)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因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来指导新媒体的运用是其回归学科属性的内在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及方式方法等的总和,具有双重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即对任何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运用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二是社会属性,即对任何科学技术的认识和运用都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毫无疑问,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运用既要遵循新媒体的自然属性,即其发展运用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新媒体的社会属性,即其受到制约的社会条件,包括主客体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自然属性的遵循,体现为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对主客体需求的满足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促进; 而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社会属性的遵循,体现为新媒体的运用由于受到主体的主体性、客体的能动性等的制约,从而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变动性等特点,或者说可以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新媒体创造性、创新性地运用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对新媒体的理性运用,就是要在遵循新媒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既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合理运用,又解决新媒体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坚持价值理性,着重解决“为什么用”的问题,即通过对新媒体运用的引导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之既能满足人们正当的生活需求,又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二是坚持工具理性,着重解决“用什么”的问题,既要扩大对新媒体优势的运用,又要规避新媒体风险的发生,使新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总的要求、总的方向相契合。三是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着重解决“如何用”和“如何用好”的问题,既要防止工具理性的片面化,又要防止价值理性的缺失; 既要以工具理性来提升价值理性,通过对新媒体优势的创造运用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要以价值理性来促进工具理性,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价值提升,使新媒体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 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回应。随着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网络技术开始被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不断涌现。一是对新媒体运用的简单化,没有突出新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如主体主要运用新媒体来传递管理服务类的信息,而对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流程再造、机制创新等明显关注和参与不够;客体主要运用新媒体来满足自身的休闲与娱乐、信息获取与传播、人际交流与交往等,而对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等关注和参与不够等。二是对新媒体运用的功利化,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主动”与“被动”的矛盾冲突。如主体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往往是被动地关注或参与; 而客体运用新媒体所反映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主体主动地予以关注或干预的则更少。三是对新媒体运用的片面化,没有主动有效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防控体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利用新媒体的过度娱乐化、网络诈骗活动及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泛滥化等,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质疑响应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四是对新媒体运用的形式化,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继承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容易以新媒体运用代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以新媒体文字、视频传播代替现场主题学习、以新媒体互动代替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等,但在指尖化、快餐式的新媒体阅读中,阅读量不代表真正的学习效率、点赞量不代表真正的认同度,“一边倒”式的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遮蔽和掩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和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对新媒体的理性运用,就是要正视和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问题,着重提高三个方面认识:一是以价值理性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主导性,即对新媒体的运用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实现主体对新媒体运用的可控性、提高客体对新媒体运用的自觉性。二是以工具理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合理性,既要对好的新媒体运用形式加强和扩大运用,又要对于一些具有危害性、破坏性的新媒体运用形式加强干预、改造或摒弃。三是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的辩证性,既要依靠新媒体自身发展的力量来解决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来解决如何提高新媒体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等问题,从而实现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超前发展。

(三)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价值的整体性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实施“网络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在网络思想文化建设上明确提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明确提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⑧、“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运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⑨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创新提供了指南。与此同时,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难,如软硬件建设不足、运行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不适应等;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断加重,如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视新媒体环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理念、话语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务必严密防范伴随着新媒体技术而生的虚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无屏障性等特性带来的潜在危险”⑩。因此,需要以理性的态度从整体上建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以工具理性加强新媒体运用中的信息化管理,即通过加强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及开发利用等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解决由于网络建设的不成熟、不完善带来的各个应用管理系统之间的运用不对接、信息“碎片化”等问题,促进新媒体平台建设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二是要以价值理性强化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责任意识,即通过人员的权责界定与素质提升、教育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再造、风险防范与质量评估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管理与控制,解决新媒体运用中主客体的失当、失度、失效等问题。三是要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来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即从理念到内容、从方法到途径、从软件到硬件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综合改变,构建具有系统性、独特性、联结性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解决主客体需求不对接、平台载体不联结、条件保障不充分等一揽子问题,由此创造具有全新特点和整体性优势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二、以工具理性提升价值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优势的创造运用

新媒体的优势很多,如突破时空限制、普及性与受众随意性、互动性与多向性、信息海量性与传播低成本性等。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共享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等。[1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工具理性扩大对新媒体优势的创造运用,必须紧紧围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以工具理性提升价值理性,不断地将新媒体的优势创造性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发挥平台运用优势,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新媒体平台运用优势主要指新媒体平台得到人们较为广泛的运用,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这种优势,可以更为广泛地吸引和影响人们。在实践工作中,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或网页,只有6. 1%的学生“几乎每天都浏览”,而54. 1% 的人“几乎不浏览”[12];而新媒体平台的吸引力在快速增大,如37. 1%的大学生“经常浏览”学校的新媒体公众平台,而只有4. 5%的人“基本不看”。[13] 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建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融进新媒体平台,不断提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一是坚持内容吸引,即根据客体的需求及特点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既要保持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及时性,又要过滤一些垃圾甚至是有害信息; 既要重视对客体需求和兴趣的满足,又要反对“一味‘求新求异’,甚至向‘媚俗’妥协”[14]。二是坚持活动吸引,即根据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特点,多组织一些易操作、受众多、影响大等的“微活动”,将现实生活中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和原创文化活动等进行形式改造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传递“微力量”和“正能量”。三是坚持互动吸引,即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主客体之间充分交流,如开展研讨式学习、平等式沟通、个性化辅导等活动,从而构建新媒体在线动态应答式交流互动平台,同时适度地运用新媒体网上投票、手机游戏等来扩大互动吸引。四是坚持体验吸引,即通过增加新媒体的体验性或构建特定的新媒体教育情景来扩大客体的参与,如通过拓展新媒体的功能来为客体提供网络自助服务、通过提供新媒体技术来帮助客体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沟通等。

(二)发挥技术运用优势,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新媒体技术优势主要指新媒体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推送与对接、搜索与过滤、分析与预测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技术运用优势的利用,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丰富客体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如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娱乐消遣( 69. 7%) 、获取新闻信息( 58. 9%) 、交流沟通( 57. 6%) [15];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控网络风险,增加教育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如通过新媒体技术优势,在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引导人们关注民意诉求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抢占信息的制高点和话语的主动权,不断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一是加强网络思想引导,利用网络话题设置、教育内容推送等技术,主动引导客体文明理性地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和网络意见,紧绷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客观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并合理地进行意见表达等。二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利用网络监测、网络传播等技术,对客体关注的网络舆情进行捕捉、分析和预测,及时地予以回应和引导; 对涉及客体具体利益的舆情危机,要及时地与当事人加强信息和思想沟通,既做到以理服人,也要做到以情动人,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来增加妥善处理舆情事件的可能性。三是加强网络行为引导,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等技术,有效地引导客体增强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既做到利用网络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又能够克服利用网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功利性。四是加强网络风险防范,利用网络分析引擎、自动信息采集等技术,针对客体的社会交往、就业创业等实践活动,既要防范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又要把及时救助与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举一反三,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 发挥资源融合优势,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新媒体资源融合优势主要指其可以将不同形式媒体所承载的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多形式呈现,特别是可以根据需要实现内容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统筹管理和融合发展,既不能用新媒体来取代传统媒体的功能,也不能用一种或几种新媒体运用形式来承担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新媒体资源融合优势,可以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将传统的传播优势与新技术的传播优势进行整合、叠加,不断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一是促进载体的丰富性。既要重视新媒体在种类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向度的“裂变式”发展,又要重视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进行“升级版”的拓展,同时不断地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相交融,通过不断的“聚变式”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新媒体载体,从而形成多类型并存、多层次递进、多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运用群。二是促进方法的创新性。大力推进传统技术方法的新媒体改造,如将漫画、动画等与新媒体相结合,创造“微漫画”、“微动画”等传播方式; 同时利用新媒体加大新方法的创新和运用,如“微视频”、“微社区”、“微课堂”等教育方式。三是促进产品的创造性。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较大影响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新媒体作品,如在以管理为主的新媒体产品中融入教育因素,在以教育为主的新媒体产品中融入服务因素; 在群体层面的新媒体产品中增加个性化因素等。四是促进关系的协调性。有效地协调公众新媒体与自媒体、单位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等之间的互补互促关系,既要建好不同层级、不同单位、不同社区等新媒体公众平台,也要鼓励不同的主客体建设“名微博”、“名微信”等。

(四)发挥信息共享优势,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力。新媒体信息共享优势主要指新媒体所能够采集、提炼和利用的大数据优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普遍运用,事实上形成了海量的大数据。Gartner、IBM、MGI 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提出大数据具有多类型、高速度、大规模和价值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及时性、整体性和精准性等需求十分契合。国内一些高校利用大数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中国人民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浙江大学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网格化大数据管理模式等。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新媒体的信息共享优势,可以加大对大数据的利用,不断提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力。一是利用已有固化数据,实现事务管理的自助服务。如高校对学生相对固定的基本信息由程序直接认定,并根据需要进行表格的自动生成、证明证书的自动打印等。二是利用动态的变化数据,实现特定行为的异常预警。如高校对学生的在校状态、上网状况、学习表现和经济情况等,通过设定异常值域来实现计算机自动报警,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三是利用全方位的数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评价。如通过对某个个体在各方面表现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来对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鉴定;通过对某一个群体活动对群体成员的不同影响进行数据分析,来评价该项群体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等。四是利用各种相关联的数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决策。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大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数据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数据进行关联,可以分析和决策哪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等。

三、以价值理性促进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价值提升

新媒体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可以说加快新媒体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共同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顺应这种发展潮流,不断增强对新媒体及其运用规律的认识; 另一方面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实践的需要,以价值理性促进工具理性,不断引领和改造新媒体的运用,使之更具合理性和价值性,从而促进新媒体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提升。

(一) 加强管理,提升新媒体运用的导向性。新媒体的发展属于物质生产范畴,其改造的是物质形态的东西;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生产范畴,其对新媒体运用加强管理,重点改造的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即如何在新媒体运用中增强主客体思想和行为的政治性、教育性、文化性和规范性。一是以政治性导向为首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客体、引领客体和武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运用要围绕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既要防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错误言论在网络上的蔓延,又要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加深客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客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以教育性导向为首位。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即通过加强理论教育、国情教育、实践教育等不断提高客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运用要立足于对客体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既要克服和避免新媒体运用的简单化、功利性等错误倾向,又要通过促进主客体深层次的思想交流、网上网下教育活动的融合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三是以文化性导向为首信。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媒体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网络生活,但这种网络生活绝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应该成为人们的“文化家园”、“精神家园”,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运用应当与增进客体的文化信念、文化认同紧密相连,通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身边好故事等多种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从而不断增进新媒体文化育人的正向功能。四是以规范性导向为首责。当前新媒体数量繁多、良莠不齐,少数新媒体涉及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利益、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新媒体运用的管理,一方面要制定制度规范、明确程序标准、落实权利责任,另一方面要畅通渠道,加强动态监控,如落实新媒体使用实名注册制度、建立新媒体运用监管制度、实行热点实时搜索机制等。

(二) 对接需求,提高新媒体运用的精准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新媒体运用对人们需求的满足主要集中在生活娱乐与消遣、信息获取与传递、情感交流与表达、学习等活动形式。而这些活动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相反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可以弥补这些活动形式在满足客体需求上的不足,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其正向作用予以扩大、对其负向作用予以限制和纠正;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扩大人员的覆盖面和提高运用的精准度等。总结和把握上述新媒体运用形式的活动规律,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活动形式对新媒体的精准运用。一是对接开放性需求,丰富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供给。进一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降低新媒体运用的成本,尊重和提高客体参与的自主性,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供给来吸引和满足客体。二是对接移动式需求,加快手机APP 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手机携带的便捷性、使用的灵活性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各类手机APP,满足客体随时随地查询、阅读、办理事务等需求。三是对接个性化需求,增加新媒体自助服务的菜单选择功能。根据客体不同的需求,对新媒体可以提供服务的内容进行分类模块设计,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选择,以满足客体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对接定制化需求,拓展新媒体的“一对一”的在线服务。当新媒体自助服务不能解决客体的具体需求时,可以即时地通过在线定制来获得所需要的个性服务。

(三)提升素养,扩大新媒体运用的参与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的运用离不开主客体的共同参与。一方面,主体与客体是新媒体的共同建设者、互动参与者,双方对各自传播的信息相互欣赏与分享,特别是在新媒体资源制作和提供上,二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既各扬其长,也各取所需。另一方面,主体和客体新媒体素养的不足是导致新媒体运用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如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件移入新媒体,而缺少与学生充分必要的交流,导致教学效果实际上的弱化; 部分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中,由于自控力不强和缺少必要的监督指导,导致学习形式走过场等。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运用的价值理性,首先体现为主客体的价值理性,而这必须通过提升主客体的新媒体素养得以实现。一是提高主体的新媒体教育引导能力。既利用新媒体开展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要利用新媒体开展个性化的工作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助和职业规划等专业性辅导活动;利用新媒体再造事务管理流程,打造新媒体事务服务新模式;设计和制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育教学资源,自行研发新媒体运用新平台和工具等,最大化地呈现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成果。二是提高客体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加强对客体进行新媒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利用新媒体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科研创新、志愿服务和就业创业等活动实践,鼓励他们结合自身需要开发手机APP 和其他新媒体资源等,同时组织骨干人员利用新媒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建新媒体制作和管理团队、网络志愿者和评论员队伍等。三是要提高主客体的新媒体合作育人能力。鼓励主体与客体共同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括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考核标准、共同制作活动资源、共同参与研讨交流等,最大限度地密切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促进主客体之间的学习交流。

(四)评价促进,增进新媒体运用的鲜活性。评价是促进新媒体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判断新媒体是否鲜活的重要依据。对新媒体的关注度、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及评论条数等都构成新媒体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不过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需要理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新媒体运用的评价,应着重评价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新媒体公众号和自媒体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对影响力大的、价值导向正确、符合管理规范的新媒体要加大宣传和扶持,而对于那些价值导向有偏差、管理不规范的新媒体,不管其影响有多大或多小都要坚决关闭。如有的高校每月公布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名单、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社会新媒体也定期开展高校新媒体影响力评比活动等。二是对新媒体发布的博文、微文等影响力进行评价。对那些传播正能量、得到公众较大范围认可的好文章要扩大宣传、予以肯定和奖励,如有的高校将优秀网文直接认定为教师的科研成果、有的高校定期将优秀网文结集出版等。三是对利用新媒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对那些影响大、参与广、效果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持续开展。四是对有一定影响的新媒体的作者、评论者等影响力进行评价。与那些有深邃洞察力、能够深度解读和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及问题的新媒体公众人物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创作作品,或者邀请他们参加新媒体活动,并在新媒体上推广,以发挥他们的正向传播引导作用。(编辑:侯大鹏  校对:耿春晓)

注释:

①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载《现代传播》2008 年第 5 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 卷第 144 页。

③项久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其规律》,载《江汉论坛》2006 年第 11 期。

④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2015》,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93 页。

⑤同上书,第 408 页。

⑥同上。

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98页。

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04 页。

⑨同上书,第 197 页。

⑩邹慧、徐志远:《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16 年第 2 期。

[1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 年第 10 期。

[12]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2015》,第 408页。

[13]同上书,第 274 页。

[14]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年第 10 期。

[15]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2015》,第 274页。

(文章选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