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网站  理论园地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发布时间:2021-05-24浏览次数:1644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张爱民 黄艺坤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助推了在线课程模式的发展,“在线思政”亦是疫情期间高校立德树人的应然职责。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些技术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是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可靠载体。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具有强烈期待,可通过探索沉浸式学习方式、交互式学习方式、学生角色扮演互动模式和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注意力、学习主动性和体验感,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冠肺炎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筑了一个数字化世界,数字化生存成为人类生存的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在新时代、新环境、新征程上把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新平台的途径之一。

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1]是一种用计算机构建虚拟场景,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模拟真实世界的全新技术。近年来,虚拟现实内容已呈现多样化发展,有360全景图、360全景视频、三维虚拟场景以及场景与特殊设备相结合的交互形式,越来越符合大众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环境、对象、载体等要素的发展,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创新不够、主体单一、网络利用率低等问题[2],面临“孤岛化”的困境[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媒体信息技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科技含量更高、更富“实践”体验的技术载体,是值得关注的新兴教育载体。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机构或单位推出的“VR思政”平台。部分高校尝试使用虚拟现实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但是新技术的介入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具。如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互动媒体艺术研究工程中心和人才素质测评与培育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仿真实训。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堂”。受疫情的影响,高校学生开启了在线学习模式。为了让学生在家接受在线教育的同时,把特殊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内心,在线学习成为普遍应对之策,“在线思政”更是立德树人的应然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高校在疫情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富有时代性和吸引力的学习平台。在这种形势下,虚拟现实在线学习平台也应运而生。目前,已有多个高校尝试使用虚拟现实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但是新技术的介入都是初级阶段,如何让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重点。

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如今,高校学生大都是“90后”和“00后”,年轻一代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高,也更愿意用新媒体作为学习的工具,而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看不见”的理论转换成“看得见”的场景。虚拟现实技术能把真实的社会关系场景在屏幕中重新呈现,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谋而合。“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新时代是一个“惟创新者”的时代,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以创新思维激发思政课活力,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通理论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理论真实感和虚拟感的互动以及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展现方式和角色扮演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合适的,能够适应学生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果能够以新的形态加入到在线教学平台中,如将虚拟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会广受欢迎,也必定能适应时代的新需求和社会的新发展。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可能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一是打破时空界限。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大学生跨越时空限制,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体验,与历史事件和人物建立起“联系”,充分扩展认知体系。其二,发挥学生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虚拟现实体验也是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它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互动,将用“心”学习切换为“身心”并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VR+”列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将VR与文旅产业结合,从文化内容创作、数字资产等多个领域入手。随着5G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5G”得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信息交互的方式,随着5G技术的推动也将成为第六大媒介传播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传播渠道必须多样化,不仅要在主流媒体上占据思想阵地,还要在即将进入主流媒体的媒介上进行阵地占领。虚拟现实不仅将成为主流媒体,其所展现的沉浸性、交互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工具。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探索沉浸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

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已经从传统的书本延伸到互联网,如“学习强国”APP、公众号、小程序以及相关网站等扁平化媒介,这些新媒体较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因其在小区域屏幕上进行信息传递,信息量大、翻页频率高,用户较难记忆。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容易进入知识疲倦的接收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360度全景模式的学习场景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使用虚拟现实全景模式可以让用户沉浸在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中,在全景模式下,前后左右分别放置信息关联或者循序渐进的信息内容,用户在全景模式下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使用虚拟现实头盔可以让学习者的两只眼睛关闭在密闭的虚拟现实盒子中,排除外界的干扰,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吸收,能够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学习环境是对传统教学环境的补充,可以提高学习注意力。

(二)探索交互式学习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

虚拟现实技术除了沉浸感和逼真感之外,还有良好的交互性,与思想政治课的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虚拟现实设备分为专业设备和移动设备,专业设备均配备了交互设备,有交互手柄及其他特殊交互设备;移动设备通常使用手机屏幕触摸交互或者便携式VR眼镜进行屏幕凝视交互。在虚拟现实内容浏览过程中,实现媒体可交互效果,使用户主动动手操作,可以增加大脑兴奋度和提高大脑记忆效果。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师可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设置多个交互对象,循序渐进,使用户进行游戏性探索,通过在场景中寻找物件获得知识,使用已获得的知识解锁新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把经典历史场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入学习主题,在课堂学习、知识普及宣传等多个渠道通过虚拟现实的形式进行游戏性内容植入,让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习者主动学习,思想接纳循序渐进,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学习者,让学习者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成主动引导自己接受教育。把被动转换成主动,可以很好地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容易被掌握,成为新的辅助学习方式。多种感官的刺激,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三)探索角色扮演互动模式,提高学习体验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优势应当是“内容为本,以理服人”[5]。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理论教育、影片教育、实践体验等,且大都属于传播式教育,用户很难直接领略教育内容并感受内容背后的真实环境。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在封闭式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所处角色的处境和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反馈和动作,利用交互设备进行虚拟场景语义交互、物件交互以及战斗性游戏交互,帮助用户深刻体验主题场景的现场氛围和交流细节。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角色扮演能将课堂中的抽象知识和枯燥内容转变成形象、生动和具体的环境和内容,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对于理科生而言,角色扮演更能够让他们主动学习,轻松掌握。虚拟现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氛围和情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强大支撑和补充。需要强调的是,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现实平台中,需要尊重历史,严格按照理论实际进行开发,才能确保学习者在使用虚拟现实平台中所接收信息的准确性。

(四)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案例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需要多方面进行评价。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随机抽取了100位学生对“十九大虚拟现实仿真平台”进行体验,完成调查问卷的调查(见图1)。除此之外,在100位学生中进行中国战士在抗日战争中顽强抵抗日军的虚拟现实作品《最后一战》体验,对体验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分别对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对VR环境适应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用沉浸感来评价用户的专注度,用交互性来评价系统的人机交互能力,用构想性来评价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的能力,使用“对VR环境适应度”来反映用户是否适应VR的体验环境,使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获取用户体验虚拟现实系统后的主观感受与官方主题目标是否能够契合,以上五个维度分别用0-5分进行评价,每个体验用户体验系统后需要从每个维度进行评分。

经过学生体验后,在不区分性别的情况下对五个维度进行评价,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表明,所有学生对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虚拟现实的交互性两个维度评价高度赞同;在虚拟现实的构想性评价中,SD=0.22,标准差是五个维度中最小的,反映了所有的学生在虚拟现实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构想性上评价高度一致,反馈的均值M=4.29;在“对VR环境适应度”维度上,M=4.21,SD=0.35,说明不同的学生对VR环境的适应度评价虽然在五个维度中标准差最大,但呈现出的均值依然处于良好水平,可以认为大部分学生能适应VR环境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维度上表现出的均值最低(M=3.96),说明VR系统给体验者带来的思想教育目的与期望的目的还存在一些差距,不过该数值依然接近良好水平。以上分析可以验证之前的研究方案,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注意力、学习主动性和体验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教育的问卷统计结果图

1 学生用户对VR体验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验证了虚拟现实技术优势,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和优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带来新的教育领地和教学方法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设备也将越来越便捷,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和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教育思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本研究针对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沉浸式方法、交互式方法以及角色扮演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体上提倡增加虚拟现实传播媒介,并对100位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和问卷调查后,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虚拟现实技术因其技术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高契合性,是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可靠载体,也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载体。



作者简介 张爱民(1971-),男,福建云霄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福建师范大学)负责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黄艺坤(1984-),男,福建东山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基金2019年福建省本科高校一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虚拟现实技术系列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FBJG20190156)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03),19-22


参考文献

 [1]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虚拟现实产业联盟.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年)[N].中国计算机报,2019-11-25(8).

 [2]张晶,刘珥婷,李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与改革措施[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4(1):47-50.

 [3]周福志.马珺委员:警惕高校“思政课程”孤岛化现象[EB/OL].http://www.minge.gov.cn/n1/2018/0306/c418285-29851055.tml,2018-03-06.

 [4]蔡清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要”特质的生成逻辑、时代蕴涵及现实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1):41-44.

 [5]陈秉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