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网站  理论园地

疫情防控期间提高线上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重维度

发布时间:2020-06-04浏览次数:1792

  

  

疫情防控期间提高线上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重维度

作者:鄢奋 涂慕喆(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观察时代、解释时代、引领时代的重任。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如何上好线上思政课、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当前思政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线上思政课要从统筹教学规划,叠加教学形式、聚焦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四重维度精准施策,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思政力量。

统筹教学规划,增加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曙会议上指出“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要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面对疫情期间思政课开展线上教学存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要进行科学研判、系统设计、长远规划,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思政课线上教学组织管理的引领力。

提前统筹规划。坚持从抗击疫情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提高政治站位,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政教育规律,从组织领导、平台资源、班级组建、授课形式、考核方式、质量督查、条件保障等方面制定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要按照事前部署、中期督查、终期总结的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推进线上教学有序平稳进行。启动过程管理。要科学制定思政课线上教学管理组织规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学大数据等数据工具,开展智慧督导,形成学校统筹、学院助力、教师自评、学生反馈四个层面环环相扣的线上教学过程动态管理模式。坚持无缝衔接。树立思政课线上线下一体化格局意识,充分考虑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形式的互补、激励制度的延伸,实现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的相互转换与有机融合。注重总结提升。打造“云端思政”智慧教学模式升级版,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提升内涵,加快推进思政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线上思政“金课”建设,使线上线下思政课混合教学成为“教师喜爱、学生受益” 的常态化、智能化教学模式。

叠加教学形式,增加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用什么样的方式增加思政课吸引力的问题,至关重要。针对线上教学从“实体教室到虚拟课堂,从师生面对面到屏幕面对面,从课堂集中讲授到分散错峰学习”的变化,通过叠加多种教学形式,从坚守教研动态、调整教学状态、适应教材形态、激活教法生态四个层面着手,着力打破“教师单线讲授、学生刷屏打卡”的沉闷局面,不断增加线上思政课的吸引力。

一是要坚持线上教学技能培训与集 体备课同步推进的教研新动态。思政课教师 要熟悉在线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制作、相关工具的掌握与应用 等具体操作,将在线课程技培训与集体备课同步结合,做到技术不掉线、学习不断线。

二是要积极调整、主动出击应对虚拟课堂教学新状态。思政课教师努力克服线上教学依赖软硬件设备、学生在场感缺失、课堂掌控感减弱、师生对话情感交流不足等问题。探索使用多元化线上教学工具,多管齐下,保障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将课内教学资源端口前移、灵活设置在线课程提问互动环节、设置课内在线调查小问卷、采取集中辅导与个别针对性辅导答疑等措施,保障线上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要适应线上思政课教材数字化、立体化、链接化新形态。根据每门课程教材文本重难点,整合教材电子文档、精选电子期刊文献、在线阅读书目以及拓展学习网站链接等学习资源,以更加生动鲜活、丰富多元、立体充实的数字教材推送给学生,唤醒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实现从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内生动力转换。

四是要探索激活线上思政课教学方法新生态。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线下教学“老师独唱,学生沉默”的弊端,借助智能化、数字化教学技术,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启发式、情境式、心理咨询式、人文关怀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等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自主探究、朋辈学习、启发研讨、教学相长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运用好教育部推荐优质线上精品慕课、教学云平台自主建课、线上直播课模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及即时在线交流工具作为授课辅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新媒体技术为工具的线上教学良好生态循环。

聚焦教学内容,增加凝聚力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要坚持思想性和学理性统一,让思政课教学第一时间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增加凝聚力。

政治站位要有高度。将上好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尽职尽责。教学內容上,思政课要发挥好在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统一行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理论阐释要有深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抗疫斗争中蕴含的深刻理论,向学生诠释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独特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防控疫情同“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学生从新中国70年历史视野中坚定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用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伟大实践,向学生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教学案例要有温度。思政课要有滋有味,就必须以情动人、以史育人、以理服人。要将防疫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必胜信念。

教研协同要有力度。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及时跟进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决策部署,加强相关政策举措解读,并及时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措施成效贯穿融入思政课教学,从理论研究的深度支掌思政课的学理性和思想性。

拓展教学空间,增加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以全面转入线上教学为契机,要坚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向上拓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空间,回应学生困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心接受、真心喜爱特殊时期线上思政课,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在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空间的内涵上下功夫,实现线上虚拟课堂和线下实体课堂的同质等效。线上教学虚拟空间在跨越物理空间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同时缺乏实体教学空间的在场感、体验感和亲切感。思政教师需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节奏,避免陷入将实体课堂“照本宣科”的简单复制。要适应网络教学空间互动生强、学生线上活跃、参与度高的新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各种线上交流工具为辅助,努力突破线上教学空间的局限性,在问题导向设置的科学性、教学引导的方向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上多下功夫,实现线上教学空间“虚”与“实”的有机统一。

在拓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空间的外延上重引导,实现线上虚拟课堂向线下实践课堂的即时有效迁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积极创新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在社区、乡村等基层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线上家教辅导、在线心理健康咨询等,用实际行动传递和弘扬正能量,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投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本文系福建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项目(FJ2018MGCZ004)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