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网站  理论园地

代玉启等:2021年度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6浏览次数:343


观点提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科交叉研究以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旨在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现实困惑。

学界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培训目标、培训形式、培训项目、培训内容的优化提升,着力探索构建基于辅导员需求感、获得感、效能感的学培体系和研究机制,助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新时代开展高校辅导员相关学理性研究,需要优化逻辑思路的提升,转变单一线性的经验总结式思路,完善并加强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骨干队伍,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1]“新时代”和“时代新人”视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机遇、设置了新情境、绘制了新蓝图、提出了新要求。本章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沿革、阶段发展、重要突破和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总结梳理2021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分析阶段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和不足,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机制、研究视野、研究思路等方面思考和展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研究的年度特点与不足

2021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突破,研究内容和方法呈现出从工作经验转向学理阐释、从宏观视野转向微观个体、从单一研究转向交叉研究等新特质。与此同时,描述性研究多于实证性研究、碎片化研究多于系统性研究、缺乏对现实问题根源探究等不足也值得深思。总结和把握年度研究特质与不足,既能清晰认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更能有效厘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和重点方向。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年度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工作经验转向学理阐释。2021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聚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问题,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困境。第一,研究主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标志。在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实施十五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五年之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显著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展成效稳步显现。2021年,学界研究聚焦于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员制度与政策、以及涵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工作能力与创新素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等辅导员工作实践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就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和学理阐释。第二,研究内容以工作经验凝练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学理性指向。2021年,学界基于新时代辅导员队伍面临的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基础性事务工作内容进行理论性阐释和解读。如《高校辅导员心理助人理论与实务》《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工作发展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研究》等专著,均以大量高校辅导员实践和学生工作案例为素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溯源化思考和系统性论述,使党团和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生事务工作根植于理论指导,让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为新时代深化辅导员队伍工作朝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迈进提供有益指导。第三,研究难点对焦初心使命,具有较强的思想价值引领趋势。针对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与当前辅导员意识形态引导能力的相对薄弱性,2021年多项研究立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基于意识形态引导的“本领恐慌”,从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化认知、辅导员工作胜任力不足等维度对高校辅导员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2]从意识形态辨别力、批驳力、解释力和引领力的理论层面出发,强调辅导员要在意识形态研判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在意识形态引领过程育先机于危机,开新局于变局。在此基础上,上述研究将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的路径策略作为落脚点,以高校辅导员队伍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切实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为目的。针对“大思政”合力育人效果不佳的现状,部分学者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思政课“主渠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衔接等角度出发,把脉“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角色定位,以“德育共同体”理念突破现有育人机制、载体、方法和效果的多重困境。

二是坚持精准导向,从宏观视野转向微观个体。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支队伍整体建设的宏观视野,聚焦辅导员个体的研究相对较少。2021年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的重要特质之一即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关注个体发展。第一,聚焦辅导员个体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可回避的一项课题。2021年,部分学者借鉴职业人格理论、生涯发展周期论、特质因素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心态理论等相关理论,就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人格特征、专业心态特征、生涯周期、发展机理、制约因素从微观角度进行阐释性分析,就如何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培育、构建职业生涯发展周期超越的“二次成长”路径、实施研究型辅导员的路径选择等进行对策梳理,进一步夯实辅导员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二,聚焦优秀辅导员个案。2021年涌现了《对话摆渡人:优秀辅导员的成长之路》等一系列专注优秀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一方面,研究以个体哲学出发,从最美辅导员、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为个体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事迹材料形成数据和语料,以归纳和演绎方法挖掘优秀辅导员成长路径的共性特质和差异性特征,为全国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在个人发展上提供精准参照和借鉴。另一方面,研究以特定地域或特定高校的辅导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队伍建设人才辈出背后的生成机理、构建规律和培育路径,通过对照、类比等可行性分析,尝试将其研究成果向其他地区或高校普及推广。第三,聚焦个体发展困境。个体具有普适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特征。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却无法掩盖辅导员个体发展的种种困境。2021年,学者打破以往研究普遍对其宏观层面认可的惯例,从辅导员个体的质性研究入手,提出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时间焦虑、幸福指数偏低等负向观点,从微观视角聚焦高校辅导员个体在职业晋升、生涯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难点,为政府和高校重新审视辅导员政策制定初衷与有效落实之间矛盾和反差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从单一研究转向交叉复合研究。学科借鉴是实现科学研究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3]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辅导员工作的成果转化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4]2021年,高校辅导员队伍研究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借鉴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从跨学科视角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成果。一是交叉研究导向实践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学科交叉研究以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意识为导向,旨在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现实困惑。通过与语言学交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规律;通过与传播学交叉,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路径;通过与心理学交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育人实效;通过与美学交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5]二是交叉研究方法多样化。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广泛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研究范式,采取实地访谈、实验研究、参与观察、数据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剖析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中的经典案例、现实问题和痛点难点,形成具有学理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为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提供支撑。三是交叉研究凸显量化思维。2021年,学者在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评估的交叉研究中凸显鲜明的量化思维。以辅导员专业评价为例,研究借助《胜任力量表》的十项主题范畴的量化思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引入量规形式、区分评估细则、关注实践动态变化等方面提出可行性评价改进建议。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样赋予高校学生工作以量化思维的科学评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量化的评价和监测方式在具体育人场景中回应学生个体的现实关切,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同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不足

窥探2021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全貌,研究成果中核心期刊论文占比较小,仅占年度发文量的4.75%。因此,在把握其年度特质的同时,更须聚焦其研究的缺憾与不足。

一是从研究方法而言,描述性研究多于实证性研究。一方面,尽管本年度学者重点关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然而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研究、专业化发展研究和职业生涯发展困境研究大多止步于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从而导致众多研究成果停留于经验的堆砌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何、为何、何为”这一问题内在关联的深度解析和科学考量。另一方面,无论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制度与政策研究,亦或工作实践研究,众多研究依旧采用传统的经验式个例研究方法,缺乏更具科学性、精准性、范围更普遍的统计分析和更具差异性、直观性的对比分析。例如,现有研究鲜少有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为视角,将辅导员专长化发展和辅导员全能化发展两种模式进行量化或质性的对比研究。聚焦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心理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等研究则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很大一部分研究者主要来自高校辅导员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尤其是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二是从研究内容而言,碎片化研究多于系统性研究。2021年尽管高校辅导员领域研究颇为丰富,且相对聚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政策,工作实践三方面。但研究普遍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状态。一方面,由于资料、理论、方法、视野的限制,导致一些研究疲于解释现状,缺少历史逻辑思维,在研究深度和研究体系化上鲜有建树。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绝不应该向碎片化发展,而应走向整体性研究之趋势。例如,学者关注到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且从国家政策、高校和个体层面进行相应探索,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协同运行,从全社会层面多要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进行透析的研究相对匮乏。又如,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切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成果,大多遵循“数智技术工具化溯源——实践语境挑战——现实困境破解”这一惯性思路,导致大量研究同质化,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来规制和消解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数智技术的思维路向,倾向于站在教育管理者(主体)的立场简单地提出对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进行监管和过滤、抢占新媒体阵地、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等碎片化观点。[6]鲜少有研究从系统运行理论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维方式和实践范式的转换,基于互联网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在逻辑关联,优化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是从研究深度而言,缺乏对现实问题根源探究。2021年学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相关建设研究成果从实践到理论转化的程度相较于2020年有明显提升,但研究的学理性仍有待提升,回应现实问题的根源性探究相对匮乏。一方面,当前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惑、对高校辅导员制度和政策的利弊以及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的繁杂普遍关注并达成共识。然而研究在探究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机理方面主要停留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内部,解释力明显不足。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理论研究应站在更高位。比如,鲜有学者在把握时代发展主要特征、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社会主要矛盾等变化中阐释影响新时代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机理,探索治理视域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当前研究多以静态方式关注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层面以及辅导员个体层面,较少关注工作对象层面的剖析,忽视对学生主体的深入探究。概言之,辅导员担负着“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育人本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应与学生发展同向同行。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学理性阐释若缺少以学生主体的系统性机理分析,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大程度上消解研究的公众信服力,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回顾和梳理2021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献,既能从主要特质和相对薄弱环节客观分析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更为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守正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上述分析论证,本研究将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机制、研究视野、研究思路五个维度对未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一)注重对比视角的运用

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从状态“实然”向效益“应然”发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必然之举与逻辑进路。[7]基于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构建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新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构建需要把握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的思想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主导的理论主线、以意识和能力提升为主体的行动主线三条主线,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建设、统一思想与精准建设、科学分工与协同建设等关系。[8]辅导员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应在全面客观厘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主体间宏观格局意识、系统整体观念和协同的全要素理念的基础上,注重与党政干部队伍、共青团干部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其他专业教师队伍等相关群体的对比,通过群体调研、个案访谈等方法,分析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群体在教育工作管理、日常生活、个体感受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对当下高校辅导员群体在高校内存在感、认同感缺失等现状进行更加精准深入的机理阐述,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群体协同、资源整合提供学理与实践参考。

(二)加强群体内驱力的研究

主体性意识可以由他者激活,主体性意识可以由外部加强,但主体性力量需要从内部释放。[9]内驱力是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意识觉醒和功能释放的可持续能力。加强辅导员群体内驱力研究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路径。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群体工作事务繁杂,容易忽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状,导致其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首要职责让位于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偏离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既定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高校辅导员群体内驱力研究,一方面,要求学者以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实践创新需求和理论深化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梳理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和核心业务,厘清辅导员和其他教学行政人员的工作边界,扫除制约辅导员内驱力生成的相关外部因素障碍。另一方面,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个体,运用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范式和问卷统计等量化研究范式探究其职业发展内驱力,通过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全要素,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载体,着力提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并将研究成果反哺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向度,以期实现服务学生与自我成长需求接轨。

(三)聚焦学培机制体系的完善

从“质量提升工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到构建高校思政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制不断深化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提升高校辅导员群体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已成为学界普遍共识。完善其学培机制体系是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理应成为学界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开展的重点之一。一方面,以国家、省级和高校为核心的三级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已成建制。其中教育部依托国家级培训和研究基地负责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托省级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高校负责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专职辅导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级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仍存在短时点状、未连线成面的现实困境。部分培训贯彻执行不到位,留于形式主义;部分培训内容涉猎广泛,但针对性不强;部分培训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学科理论薄弱的问题。基于此,学界应深入对高校辅导员学习培训现状及效果的实证性研究,探索构建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协调统一、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相契合的学习培训的模式和机制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培训还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培训专家学识渊博、讲座主题聚焦前言、讲座内容富有学理,但与辅导员群体普遍需求存在偏差,对辅导员群体的引领功能却存疑,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基于此,学界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培训目标、培训形式、培训项目、培训内容的优化提升,着力探索构建基于辅导员需求感、获得感、效能感的学培体系和研究机制,助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四)引导国际视野的拓宽

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之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青年人才的重要力量,既要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引导青年学子辨别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又要鼓励青年学子总结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新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研究拓宽国际视野。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理应把握吸收全球高等教育在德育中的先进理念,借鉴全球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先进培养模式,参考全球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完备体系,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形成一套理念先进、目标清晰、分工细致、协同合作、运转高效的实践模式提供参照。另一方面,国外的高校辅导员制度虽然无法与国内完全对应,但仍存在较多相通、相似之处。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美比较方面,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研究相对匮乏。[10]因此,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要重点把握我国高校辅导员与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职责、评价标准、政策制定、培养体制、考核机制等制度上的异同,在多维度审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局限性,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理论体系提供遵循。

(五)优化逻辑思路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11]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出发探究深层次原因的思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提供启示。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建构还相对薄弱,从根本上把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还未显现。因此,新时代开展高校辅导员相关学理性研究,需要优化逻辑思路的提升,转变单一线性的经验总结式思路,完善并加强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一是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青年发展史等历史逻辑中把握历史规律,在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中明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指向。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理论智慧,将其转化为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效能,为高校辅导员相关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学理支撑。三是从学习研究、工作实践、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等实践逻辑中把握能力提升路径,在辅导员个体发展与队伍发展的协同中思考提升其专业化发展的逻辑思路,增强其人才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7-13.

 [2]郝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5.

 [3][9]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10]冯刚.深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高校辅导员,20212.

 [5]郑敬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评价[J].学术论坛,20205.

 [6]季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出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7]杨增岽.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科学蕴意[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6.

 [8]倪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11]习近平20213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3-26.

作者: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姚昱帆,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思想热点”公众号-2022-05-02

文章选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21)》团结出版社2022年版